当前位置: 首页 >> 制度汇编 >> 正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06-12-13 来源: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二.编写本大纲的说明

    (一)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明确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线索、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各种文学批评方法、阶段特征、文学创作发展状况、有代表性理论家及其著作的论述,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以深入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理解它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不同特点。

    (二)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有一个全面而较深入的认识,初步确立起科学研究的态度,并能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为深入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了解它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不同特点,并为建设当代新的文学理论,繁荣新时代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应突出理论性,理论联系实际。要对有代表性的理论家及其著作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各历史阶段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文学观念演变的历史轨迹,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观念的演变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因此,本课程的重点立足于在对各历史阶段有代表性文学理论家及其论著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析各历史阶段文论的特点,以揭示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发展史的基本规律。其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树立严肃的科研态度,并通过对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及其论著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对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强大的指导作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 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的系统理论梳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导向性,它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感性知识,因此,本课程宜在本科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以给学生对前两年所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提供深入认识、研究的理论工具。

    (五) 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30学时,每周3学时(或单周2学时,双周4学时),开课10周。学时分配安排详见教学大纲各章。

    (六)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课堂提问及课后个别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灵活教学,学生可把自己对中国古代文论中典型的文学观念进行分析以及运用本课程理论知识剖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小论文与授课老师交流,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教学大纲

    第一章 文学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1课时)

    (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分期、特点

    (二)文学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三)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2课时)

    (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见《论语》)

    (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见《孟子》)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道家文学观(3课时)、

    (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二)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见《庄子》)

    (三)庄子“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见《庄子》)

    第四章 西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3课时)

    (一)汉魏六朝时期文艺理论批评概述

    (二)西汉前期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论

    (三)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见《毛诗大序》)

    (四)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见《论衡》)

    第五章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3课时)

    (一)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二)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三)陆机《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第六章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3课时)

    (一)刘勰生平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创作及文学本体论

    (二)刘勰的文学创作论

    (三)刘勰的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批评论

    第七章钟嵘与《诗品》(2课时)

    (一)钟嵘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

    (二)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

    第八章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2课时)

    (一)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

    (二)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理论

    (三)殷璠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

    (四)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探讨的深入

    第九章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和发展(1课时)

    (一)白居易的文学理论批评

    (二)韩愈、柳宗元文学思想和司空图的诗论

    第十章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2课时)

    (一)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澹”论

    (二)苏轼、黄庭坚的文学思想与创作理论

    (三)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宋代诗话的发展

    第十一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1课时)

    (一)南宋的诗文理论批评

    (二)严羽《沧浪诗话》

    (三)宋代的诗论与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十二——十三章明代文学中的复古与反复古及公安三袁文论主张(2课时)

    (一)李贽的“童心”说

    (二)公安三袁文论主张

    (三)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第十四——十五章王夫之、叶燮的诗歌理论和清代小说及诗文理论(3课时)

    (一)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合”论

    (二) 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

    (三) 金圣叹评点《水浒》小说理论,李渔《闲情偶寄》的戏剧理论

    (四) 清中叶前期五家文论: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桐城派文论

    第十六章——第十八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理论批评和近代文学(2课时)

    刘熙载《艺概》与王国维《人间词话》

    四.使用教材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著者张少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主编张少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蔡镇楚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4月

    



     相关链接: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logo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