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下乡” |古典舞韵浸松山,用艺术点亮童心
8月2日,衡南县三塘联合学校松山中学的校园里响起轻快的旋律,衡阳师范学院“寸草心计划”塘韵薪禾公益实践团的成员们正带领乡村孩子排练舞蹈《小城瑶》。这堂以中国古典舞为主题的支教课程,让孩子们在舞步中感受中国古典舞的魅力,也为乡村暑期课堂注入了别样的文化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中国舞)
“古典舞不是简单的抬手投足,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藏着历史故事。”实践团成员范思敏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从融合戏曲与武术的独特风格,到身韵派的灵动、汉唐派的厚重、敦煌派的飘逸、昆舞派的雅致,成员们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系统介绍了古典舞的四大流派,让孩子们对这门古老艺术有了初步认知。
经典剧目鉴赏环节更让孩子们睁大了眼睛。《踏歌》中舞者执扇踏节、裙摆翻飞,《敦煌飞天》里演员以长绸模拟流云,让屏幕前的孩子们不自觉地跟着抬手、踮脚。“原来跳舞不是光好看,还能述说这么多故事!”谢瑾瑜同学感叹道。实践团成员表示,选择古典舞作为支教内容,正是因为它“看得见历史,摸得着文化”,能让留守儿童在艺术中触摸民族的根与魂,希望借此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学舞蹈)
考虑到孩子们普遍舞蹈基础薄弱,实践团特意挑选了融入中国舞元素的《小城瑶》作为教学内容。这支舞蹈巧妙融合了古典舞的基础手型与轻盈步伐,动作设计得简单易学,却又藏着传统舞蹈的雅致韵味。教学时,志愿者们细心拆解每一个动作:手腕轻转如提篮,脚步轻点似踏春,她们一边放慢节奏示范,一边俯身为孩子们纠正姿势,耐心得像春风拂过嫩芽。起初还有些羞涩的孩子们,在志愿者温柔的鼓励下渐渐放开了手脚,跟着音乐节奏舒展身体、轻快舞动,课堂里的笑声与掌声像春日的雨点般此起彼伏,落在每个人心上。

(图为学生学习舞蹈)
此次塘韵薪禾实践团精准聚焦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浸润式艺术课程。实践团成员感慨,“比起单纯教会一支舞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真正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与美感。”为了让这份文化浸润更持久,团队后续还将系统整理教学视频,方便孩子们课后反复揣摩练习,让古典舞的雅致韵味在松山校园里长久流淌、生生不息。
文字:范思敏 曾俊仪
图片:姜艳群
一审:陈湘艳 张红瑶
二审:谢炎伶
三审:谭盛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