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色歌曲走进课堂!衡师学子带领孩子们在歌声中读懂“海与浪花”的深情!
当红色歌曲走进课堂!
衡师学子带领孩子们在
歌声中读懂“海与浪花”的深情!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7月30日,衡阳师范学院“寸草心计划”塘韵薪禾公益实践团为衡南县三塘联合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歌曲教学课程。实践团成员带着跳动的旋律,还有藏在音符里的“海与浪花”之约,把这堂音乐课变成了一场与祖国对话的奇妙旅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
“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诞生,源于一场海边的顿悟!”实践团成员曾俊仪的声音刚落,教室里立刻泛起细碎的惊叹。1983年的冬日,词作家张藜望着浪涛拍岸,突然捕捉到一个画面:浪花依赖海的托举,海因浪花而鲜活——这不就是“我和祖国”的模样吗?灵感如潮涌,他仅用20分钟,就把这份心意凝练成“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图为雷浩分享自己的感悟)
孩子们托着腮,眼神追随着PPT上的海浪图案,仿佛看见那位作家伏在案前,笔尖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滚烫的共鸣。雷浩站起来分享自己的感悟:“原来伟大的想法,可能藏在一个平常的瞬间里!”“他们把对祖国的爱,写成了一首首不会褪色的歌!”曾俊仪话音未落,汪李佳举手追问:“老师,他们写歌时,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心里装着好多故事?”教室里孩子们的目光愈发明亮,原来“大情怀”本就藏在“小故事”的褶皱里。

(图为孩子们学唱歌曲)
最热闹的环节,当属唱歌教学部分,曾俊仪播放逐句教唱,从“高山”的辽阔到“小河”的温柔,连呼吸和眼神都细细讲解。唱“袅袅炊烟”时,有个男孩不自觉笑了,那是他想起老家的灶台;练“浪花依托海”时,女孩们把手臂轻轻扬起,像在模仿海浪拥抱。“原来唱歌不只是张嘴,还要把心里的画面唱出来!”学唱的孩子嘟囔着,嘴角却扬得老高。
这堂关于《我和我的祖国》的课,没有生硬的灌输,只有故事、旋律和互动里的自然共鸣。当孩子们哼着歌离开教室,眼神里的光更亮了——那是懂了“小我”与“大我”的联结,是触摸到传统旋律里的家国温度。就像浪花终于懂了海的托举,此刻的他们,也终于懂了:原来自己的每一份热爱、每一次成长,都和祖国紧紧相依。而这,或许就是音乐与课堂最美的相遇。
文字:曾俊仪
图片:姜艳群
一审:陈湘艳 张红瑶
二审:谢炎伶
三审:谭盛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