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玩转”数字,学出精彩
8月9日,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寸草心计划”——塘韵薪禾公益实践团在衡南县三塘联合学校松山中学开展了“玩转数字”特色课程。该课程通过一系列趣味横生的数学游戏,为当地20余名留守儿童献上了一场集智慧与欢乐于一体的思维盛宴。
在课堂现场,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了三大互动游戏:“取数对弈”“抛硬币挑战”和“淘汰游戏”。在“取数对弈”环节,孩子们与实践团成员唐炜轮流从10个球中取1到2个球,以取到最后一个球为胜利条件。四年级学生肖艺霖与唐炜率先展开对决。在多次较量中,肖艺霖屡屡失利。经过多次复盘,他突然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10除以3还余1,所以先手的人取一个球就能稳赢!”随后,从基础版“10取2”到进阶版“20取3”,孩子们在游戏中逐步掌握了逆向推导的思维方式。

(图为学生与实践团成员一起玩数字游戏)
更具思辨性的“抛硬币”游戏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度思考。当实践团成员唐炜提出“一直抛硬币,先出现‘正正正’序列的概率和先出现‘反正正’序列的概率是否相同?”这一概率争议时,孩子们立刻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孩子们通过现场模拟实验发现,这个看似公平的游戏实则暗藏玄机。唐炜适时引导道:“连续三次正面的概率仅为八分之一,而且出现‘正正正’序列之前极有可能先出现‘反正正’序列。这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用数据说话。”

(图为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淘汰游戏”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面对“每次淘汰奇数位置上的人,如何站队才能成为最后赢家”的经典难题,孩子们在三轮模拟演练中不断认真思考。当揭晓8人局应站第8位、20人局应站第16位、100人局应站第64位的答案时,四年级学生刘艺潼兴奋地大声喊道:“老师,我发现规律了!8、16、64这几个数字都是2不断相乘的结果,所以站在这些位置上的人能留到最后!”

(图为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实践团通过游戏化教学,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可触摸、能感知,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孩子们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豁然开朗,真切体会到教育的温度。
下课后,教室里仍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群来自衡阳师范学院的青年大学生用智慧与热情,在三湘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也让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绽放出别样光彩。
图片:唐炜 陈湘艳
文字:姜艳群
一审:潘玥
二审:谢炎伶
三审:谭盛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