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风筝“活”起来:衡师学子把传统文化种进乡村孩子心田
8月6日,衡阳师范学院寸草心计划“塘韵薪禾”公益实践团深入三塘联合学校松山中学,精心策划了一场名为“筝情相传”的特色文化实践课程,活动将非遗文化体验与户外实践完美融合,为乡村儿童打开了一扇触摸传统文化魅力的窗口,让承载千年智慧的风筝在孩子们手中重新翱翔。
“天上一只鸟,用线栓得牢。喜爱微风吹,害怕大雨浇”,活动伊始,成员姜艳群以一则生动的谜语巧妙引入主题,迅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随后,她通过讲述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让学生们领略到诗中描绘的春日里儿童放风筝的欢乐场景,仿佛置身于那幅充满童趣的画卷之中。
在“探索新知”环节,成员姜艳群化身文化使者,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长河。从墨子“木鸢”的古老传说,到鲁班削竹为鹊的巧思;从汉代风筝用于测量的智慧,到唐宋时期放飞纸鹞的民间盛景,再到今日潍坊国际风筝节的壮丽画卷,一段段鲜活的讲述揭开了风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孩子们聚精会神,眼神中闪烁着对古老智慧的好奇与惊叹。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风筝的文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员姜艳群结合山东潍坊“世界风筝之都”的地域特色,生动展现了风筝在不同地域的独特风貌与文化风采。她不仅细致介绍了潍坊、南通、天津、北京四大风筝产地的鲜明特色,还系统讲解了硬翅、软翅、板式、串式、筒式等丰富多样的风筝品类,让学生们对风筝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直观、清晰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学生制作风筝)
理论滋养心灵,实践激发创造。在成员姜艳群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风筝制作环节。从细竹篾的灵巧弯折与精准定型,到棉线的细致牵引与稳妥绑扎,再到洁白筝面上肆意挥洒的斑斓色彩与奇思妙想——每一个步骤都浸透着专注,也满载着对飞翔的憧憬。一只只形态各异、充满童趣的风筝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有振翅欲飞的彩蝶,有威风凛凛的巨龙,还有满载星辰大海的奇幻飞船。每一件都藏着独属于孩子们的巧思与热爱。

(图为学生们在操场上放飞风筝)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属操场间的集体放飞。孩子们手持亲手制作的风筝,在成员姜艳群的带领下,于开阔的操场空地迎风奔跑。初试时的手忙脚乱、风筝短暂地“亲吻大地”,但都被耐心的指导和同伴的鼓励化解。当色彩斑斓的风筝终于挣脱地心引力,稳稳攀升,在湛蓝晴空翩翩起舞时,操场上爆发出阵阵欢呼。“飞起来啦!我的风筝飞起来啦!”兴奋的童声响彻云霄。仰望自己绘就的梦想翱翔天际,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自豪与纯粹的快乐,这仰望的姿态,正是对广阔未来的无声憧憬。


(图为成员们与学生们合影留念)
一根引线,牵起古今智慧;一方纸鸢,载动无垠憧憬。这场在乡野间翩然起舞的风筝之约,不仅为三塘儿童的暑假增添了绚丽色彩,更以青春之力书写着文化传承与乡村教育同频共振的动人篇章。风筝乘风,童心逐梦,文化传承的星火,正由衡师青年学子之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坚定传递。
文字:姜艳群 曾俊仪
图片:陈湘艳
一审:陈湘艳 张红瑶
二审:谢炎伶
三审:谭盛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