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写春秋 || 金兴教师王德娣:三尺讲台育桃李,孝亲家风暖乡邻
在邵阳市城步县的大山深处,有一位来自儒林镇浆坪中心学校的乡村教师——王德娣。她从2012年到2025年,用13年的坚守书写着双重责任:她是乡村孩子知识的引路人,更是家中五位长辈坚实的依靠。从讲台到灶台,从课本到柴米油盐,她用行动诠释着“孝”的真谛,让淳朴家风成为乡村振兴中最温暖的底色。

(实践团成员龙炎采访王德娣)
7月8日下午,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寸草心计划”——“金兴育禾,青苗向阳”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的芙蓉学子在城步县茅坪镇金兴村调研时,遇到了这位扎根乡村教育13年的“最美侄媳”王德娣。她的话语朴实,却勾勒出令人动容的生活轨迹。
“扎根基层教育,做好人民教师。”在娄底双峰支教期间,她遇到一名父亲因癌症去世、母亲在工厂打工的贫困学生。面对摇摇欲坠的土砖房和两兄弟的求学困境,王德娣主动为其申请寄宿生补助,每个学期坚持将他列入资助名单。“条件特殊的孩子,更需要被看见。”她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数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最终,这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荣誉与传承、平凡中见非凡。”13年来,王德娣先后获评茅坪镇“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但她总说:“比那些真正的优秀者,我还差得远。”在她心中,最高荣誉是学生发来的那句“老师,我考上县一中了”“老师,我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了”。

(王德娣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
“学校和家两头跑,只要有空就往回赶。”这是王德娣和丈夫——一位曾荣立二等功的退伍军人——共同的生活节奏。他们肩上担着的,是三位无儿无女的长辈和两位年迈亲人,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王德娣没有退缩,成了名副其实的“顶梁柱”。每次回老人身边,夫妻俩第一件事便是扛起斧头去后山砍柴。他们将劈好的柴火整整齐齐码放在老人的屋檐下,“这样他们生火做饭就省力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堆码放得一丝不苟的柴火,成了小院里最踏实、最温暖的风景,无声诉说着“常回家看看”的承诺。

(王德娣与实践团成员分享自己的经历)
“老人的事,耽误不得。”王德娣的这句话,是用行动淬炼出来的。前年夏天,无儿无女的三叔突发脑溢血,她和丈夫二话不说,背起老人就往县医院飞奔。医生事后心有余悸:“再晚半小时,可能就瘫痪了。” 去年,另一位长辈重病缠身,需要长期治疗。面对高昂的医药费,夫妻俩几乎掏空了微薄的积蓄,连大姐一家也主动凑钱相助。“当时就一个念头:只要能治好,砸锅卖铁也值!” 。在她心中,“孝”不仅是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更是日常点滴的细心妥帖:是砍柴时特意挑选的干松枝,是带老人看病时紧攥缴费单的手心微汗,是一家人面对困难时拧成一股绳的无言担当。

(王德娣一家的合照)
三尺讲台,她播撒知识的种子,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一方庭院,她践行孝道的诺言,温暖着长辈的暮年。王德娣,这位扎根苗乡的普通教师,用13年的光阴,将“孝”字一笔一划写进了柴米油盐的日常,融入了家风传承的血脉。她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一头连着乡村教育的希望,一头系着孝老爱亲的传承。这份深藏于邵阳山村的质朴坚韧与无私大爱,正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最动人的精神基石。那堆码放整齐的柴火,不仅温暖了老人的灶台,更照亮了乡风文明的前路,宛如一座无言的精神灯塔,矗立在苗乡的青山绿水间。
文字 叶芊麟 龙炎 陈湘艳
图片 | 左佑
一审 | 潘玥
二审 | 谢炎伶
三审 | 谭盛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