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王夫之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的转向||衡岳讲坛

发布时间:2025-11-12 来源:

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推动王船山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增强青年学子对本土哲学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11月10日下午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于西校区学奎楼207芜绿堂成功举办“王夫之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的转向”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陈赟教授担任主讲文学院院长任美衡、副教授赵斌、副教授吴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匡宏船山学社会员共同出席文学院研究生与本科生代表60余人积极参与讲座由任美衡院长主持

(会议现场)

会议伊始任美衡院长在致辞中代表学院对陈赟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王船山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峰之一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更在当代语境中展现出重要的思想启示力此次讲座既是对船山精神的接续传承也是推动文科学术研究与文化育人相结合的重要实践

 

(任美衡院长致辞)

讲座中陈赟教授以深厚的学理功底和宏阔的学术视野系统阐释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超越他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船山哲学的创新路径一是对理学形而上学同一性终极根据的限制是从“天一而言三”到“在人之天”的宇宙论重构;三是“言性命必究于史”与“命日受,性日生”的动态人性观;四是从道德形上学走向历史文化宇宙的思想范式转型陈教授指出船山思想的根本突破在于将哲学重心从对形上本体的追寻转向人在具体历史中的实践能力与文化创造从而确立了人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地位。

(陈赟教授开讲

在交流环节匡宏老师提出“船山思想与西方普世价值差异”的问题,陈赟教授从文明比较的视角指出,西方普世价值植根于一神教的排他性传统,虽在近代全球扩张中形成话语霸权,但其作为特殊文明形态的局限性已日益显现。相比之下,中国通过“第二个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以数千年文明积淀为根基,正逐步构建起具有主体性的价值话语他强调船山思想以独特的历史实践观与动态发展观构建了扎根现实关注生成的哲学体系主张价值与真理在具体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这一思想为全球文明对话贡献了的东方智慧值得当代青年在构建文化自信中深入体悟与践行

(匡宏老师提问)

现场学子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有研究生谈到:陈教授的讲解让我跳出了对船山思想碎片化的理解,真正触摸到其历史与哲学交融的思想内核,尤其对人是文化主体的阐释,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需要我们在当代实践中主动创新。本科生代表也表示:原本觉得古典哲学晦涩难懂,但陈教授用通俗的语言串联起哲学、历史与现实,让我感受到船山思想的当代魅力,也更加坚定了学习本土文化的信心。不少同学散场后便计划重读船山著作,期待从经典里再寻当代实践的启发。

赵斌老师在总结发言中,着重阐述了本场讲座的学术价值。他指出,陈赟教授的研究不仅系统揭示了船山思想对朱熹理学的反思与超越,深入阐发了其天道与人道交互推动的辩证思维,更通过经、史、哲的融通视野,清晰地展现了船山思想的宏大体系。

(赵斌老师总结发言

本场讲座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思想启蒙的生动实践它深化了师生对王船山哲学体系的理解增强了学术共同体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认同也为文科人才培养与地域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参与人员合影)

文/李娟

图/邓晶、肖诗琴

一审/唐寰宇罗丽婷

二审/林天泉

三审/刘娟

 



 相关链接: 王夫之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的转向||衡岳讲坛

logo

友情链接: